Loading... 我深知努力与成就未必有什么意义,也不时的提醒自己这点,面对惆怅,还是选择继续前行,只能如此? 还是自己思考,过去成功带来的对眼光的自信? 也许唯一能确认的是当下的体验带来的经验,经验到一时可以有感触,但是必须在日后才逐渐了解其意义,也许这就是马尔克斯为什么说:“重要的不是你现在怎么想,而是你过后怎么看”,这句话的缘故。 但过后怎么看? 这件事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可能也是很难说的,故而较好的办法可能还是多努力,多体验,我对做这些让一些事情变得更成功而越来越开始缺少兴趣,但对这些事带来的对自己的成长而越来越觉得真实。 就是这样。 # 1.大国的命运 从政治危机到国家现代化 包刚升 参与对包刚升老师老师的采访时,学人Scholar 送我的书。 包老师在书里讲到的内容,刚好是我三年前一直在被动接受信息,感兴趣看的话题,当时想这些问题纯属个人兴趣与好奇,感觉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用。 然后在几年后的一个意料之外的午后,在一个完全意料之外的机会里,这个问题就又出现在了我的面前,翻着自己几年前记的笔记,尘封的记忆和着上海潮湿的风从记忆的角落里翻出来,提醒着一些我觉得自己已经完全忘记了的东西。 郑老师大一跟我们讲治学的时候,讲到过真正的学问都是自己看书,自己根据自己提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再这样主题性的阅读,循环往复,收获方面常常是在意料之外被惊喜砸中。 当然,我从来不是个好学生,治学写作从来乏善可陈,这篇采访里根据新闻处理的原则,专业要求与克制下,我估计自己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发挥与令人惊艳的表现。 我最近常常有种很吊诡的感觉,自己之前三年前,五年前,乃至七年前一直在顺着兴趣阅读,思考的属于自己的问题在这个月里集中的在各个方面里出现,功未唐捐时,竟未特别的欣喜,反而是想起了很多应该努力而未努力的瞬间。 但这也是一种矫情,一望七年,这份淡淡的惊喜,毕竟还是来到了在异乡这盏灯下。 # 2.单身社会 克里南伯格 写了《热浪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之后的延伸著作,《死与生》是社会学里的名著了,写的非常之好,这本书延伸了上一本书中对于在芝加哥极端气候中死去的单身人士的研究,研究了美国社会中占比越来越多的单身人士的情况,出现的社会问题,以及建议。 其中的很多问题虽说是美国的问题,但个人感觉跟中国有非常紧密的同构性,中国的问题甚至比美国会更加的严重,蛮推荐读一读的,尤其是女性,因为男人真的不经活,而男性伴侣死后带来的独居现象在中国这一代的女性中可能会是一个常见的要面对的现象。 印象里,这本书的作家是位加拿大人,加拿大的社会学者做研究给我一种举重弱轻的感觉,她不是特别美式的,把作品写的很严谨的研究者,甚至不是专职,但书和概念就是很好也很重要,就像古尔德的巴赫,主业搞播音,同时弹巴赫,速度上离经叛道,但就是弹的非常好。 # 3.阶层是会遗传的 三浦展 很标准的社会学数理量化分析,讨论的问题却是一些非常 “日本式” 的基于看的到的小事(或许也没那么小)的家庭事务,对于孩子成绩的具体的影响,非常日常,也非常真实。 其中一些是对大实话的印证: 比如父母收入高,尤其父亲收入高的孩子学习成绩基本都是中等以上,基本很少有下等。 又比如不喜欢吃早餐的妈妈的小孩成绩往往不好的概率会更大,如果更进一步,妈妈觉得吃饭本身就是件麻烦事的话,孩子的学习表现可能会更糟。 还有一些有点反常识: 比如孩子是否有自己的房间跟学习成绩关系不大。 喜欢运动或运动能力是成绩是否到优良的一个标志。 另外一些给了我新的认识: 比如父亲有周六日,有休息时间对孩子的成绩影响蛮大 又比如经常旅行的家庭,孩子的成绩往往会更高 ps: 个人觉得还是有钱 文化素养确实会对成绩有影响。 因为之前有过一些社会学方面的训练,而且跟教育社会学的接触也算有一些,书里说的内容有一些对我来说是比较熟悉的,但看完之后还是对自己还有身边的一些人的经历与事有了更多的审视与感慨,也许知道事情是如何发生的,就是走出悲剧,设置一些好的开始的必要一步吧。 最后修改:2024 年 12 月 12 日 © 允许规范转载 打赏 赞赏作者 支付宝微信 赞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